【新要闻】「深化“走转改”——记者一线见闻」这里种菜有“讲究”——永州市冷水滩区永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见闻
来源:华声在线     时间:2023-06-21 11:14:42

6月15日,永州市冷水滩区永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。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黄柳英 通讯员 雷中祥 摄影报道

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 姜协军 严万达


(资料图片)

【核心提示】

豆角、辣椒都是稀松平常的农家蔬菜,种植年代久远,只要是农民几乎没有不会种植的。但在永州市冷水滩区永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,平常蔬菜的“不平常”种法,令人眼界大开,完全颠覆了记者的认知。看来,要把菜种好,还真要有“几把刷子”。

【一线见闻】

平常蔬菜种植“不平常”

6月中旬,记者来到永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蔬菜基地,只见豆角挂满藤蔓,玉米棒子饱满鲜嫩,辣椒压弯枝头……

公司总经理、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张峰耀,领着记者往豆角田里走。

种豆角难道还有什么值得看的?记者满怀疑惑紧随其后。

“一亩豆角田,需要约4000根竹竿。”张峰耀介绍,每根竹竿长2米,交叉斜插至土壤里0.2米,露出约1.8米。“公司聘请的农妇平均身高1.6米,这样伸手刚好摘到高处的豆角。”

扎豆角架居然还有这么多讲究!

“你们看,豆角的藤蔓,是不是逆时针缠绕竹竿?”张峰耀问。

记者凑近一看,果真。“顺时针缠绕的藤蔓,容易从架上掉下来;这里人工辅助藤蔓绕竿,都是逆时针方向。”张峰耀呵呵一笑。

正以为种豆角的“学问”分享完了,张峰耀弯腰将一根豆角植株连根拔起,摘下根部一个小颗粒递给记者。

“这个小疙瘩,可不要小看它哦,名为‘根瘤菌’,作用挺大的,与豆科植物共生,可将大气中的氮固定到土壤中,便于植物吸收。”张峰耀介绍,种一季豆科植物,相当于施了一次氮肥;等到豆角采摘完毕,不用翻土,直接种叶类菜,省去大量人工、肥料,长出的蔬菜很好吃。

与豆角相邻的是秋葵。张峰耀扒开银黑色地膜,抓起一把泥土给记者看。尽管天气炎热,土壤却潮湿松软。“银黑色地膜,可以给土壤保湿、防杂草,还能驱蚜虫。”张峰耀说,蚜虫等害虫避光,喜欢躲在叶子背后,银黑色地膜反光到叶背,害虫就逃之夭夭了。“美中不足的是,残留的地膜要人工回收,增加了人工成本;地膜如果能降解就好了,不但不用回收,还能肥田。”

秋葵田过去是辣椒地。记者看到辣椒植株并不高,但果实累累。“我这个辣椒,可大有来头,母本是樟树港辣椒,父本是高产型辣椒,皮薄,口感蛮好的。”张峰耀又是一顿猛夸。

农业天地大得很

“你年龄不大吧?怎么成了一个种菜的‘老把式’?”记者问。

“90后,只是长得有点着急。”张峰耀话语中透出幽默。

“你是学农的?”

“市场营销。”张峰耀告诉记者,基地是其父亲手里做起来的。他大学毕业后,一直在外面搞销售,收入还不错。2020年,父亲病逝后,29岁的张峰耀接过了基地的担子。

子承父业后,基地加速机械化、智能化。购置各类机械设备20余台套,建设智能育苗大棚。几年时间,基地从600多亩扩大到了1100亩。

“收入如何?”

“还行,去年收入有2100多万元,减去成本,利润200多万元。”

“听不少人说农业难搞,赚钱不容易,你怎么有钱赚?”

“我不觉得农业难搞。现在各行各业竞争激烈,市场趋于饱和。但农业不一样,天地大得很,不用缴税,政府还给补贴,没有哪个行业比农业好做。”张峰耀指着田间输水管道对记者说,这些管道由政府出资铺设到田间地头,水肥一体化滴灌,将“浇地”变成“浇作物”。

“对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政府舍得真金白银投入。”冷水滩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蒋石专接过话茬,市、区财政奖补600余万元,支持这个蔬菜基地发展,涉及节水灌溉、农机购置补贴、蔬菜保险、贷款贴息、高标准菜地建设等。

“种菜要赚钱,不光要讲科学,还要重视市场。”张峰耀透露,永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粤港澳大湾区“菜篮子”基地和出口食品原料种植基地,也是湖南省“湘江源”蔬菜标准制定企业之一。去年,供粤港澳蔬菜800多吨,货值1000万元以上。

蒋石专介绍,近3年来,永州供港蔬菜货值在全省占比保持95%以上;2022年,永州供港蔬菜货值占全国50%以上。

“蔬菜基地选址也很重要。”张峰耀指着两边的山峰说,基地处于两山之间的洼地,地下有暗河,无旱也无涝;区位优势更明显,距冷水滩区城区和最近的高速公路口,分别只有18公里、5.4公里。这里采摘的新鲜蔬菜,七八个小时内就可以端上粤港澳市民餐桌。

育苗大棚“黑科技”多

边走边聊,一行人来到智能育苗大棚前。

“这里才有真正的‘黑科技’给你们看呢!”步入大棚,张峰耀在手机上打开智能大棚控制系统,指尖轻点,室内温度、湿度、光照一目了然,浇水、卷帘、放风等功能齐全。

张峰耀手指点了一下“光照”,大棚上方,红色的灯光霎时亮起。“这是为应对冬季阳光不足,大棚人工模拟太阳光。”张峰耀介绍,太阳光含有多种颜色,但不是所有颜色都对蔬菜种植有用,红光才能促进植物根茎生长。

说完光照,再说温度。

“冬天,外面零下2摄氏度,大棚里有七八摄氏度;夏天,室外40摄氏度左右,大棚内可降到20多摄氏度。智能控制大棚温度,可提前育苗、移栽。”张峰耀笑呵呵地说,蔬菜比别人早一二十天上市,价格完全不一样。

通过大棚光热调控,基地可全年不间断育苗。

智能大棚“潮汐育苗”更让记者眼界大开。

张峰耀介绍,智能大棚每年育苗超过800万株。这些菜苗“睡”的是潮汐床。“采用潮汐式灌溉,水缓慢上涨浸湿秧苗的根部,待秧苗吸足水分和养分,水再慢慢退下去。”

张峰耀边演示边介绍,在封闭大棚育苗,可为蔬菜提供无菌和少虫的环境;同时,潮汐培植的菜苗根系更加发达,生长更快。

张峰耀给记者算了笔账:相比传统育苗,潮汐育苗节约用水90%、用肥30%、人工80%。

有了“黑科技”加持,基地规模迅速做大,3年里销售收入从800万元升至2100多万元。

带动乡亲们种蔬菜

记者一行从大棚出来,看见10多位村民正在整理菜地。

田里,飘荡着欢声笑语。肖芽娥、周方友两口子几年前把土地流转给基地后,一直在这里务工,两人一年劳务收入有5万多元。

“你们还不到60岁吧?”记者跟肖芽娥夫妻打招呼。

“我今年60岁,我老公65岁。”肖芽娥笑呵呵地回答。

“你看起来比较年轻啦!”

“在这里做事,越做越年轻呢!”

张峰耀介绍,公司除了直接经营基地,还采取“公司+农户”的模式,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蔬菜种植2000来亩,受益农户达2300多人。“公司提供幼苗、技术,保底回收蔬菜,农户旱涝保收。”

“过去凭经验种菜,现在都要按标准种菜。”花桥街镇坪塘村蔬菜种植户刘伟告诉记者,每亩栽多少苗子,下多少肥,打几次农药,何时采摘,如何采摘、包装,都要按公司的标准执行。去年他打理50亩蔬菜,赚了12万元。

谈到公司下一步的发展,张峰耀劲头十足。他告诉记者,基地还要继续扩大规模,打响品牌,提升效益。“效益好的供港蔬菜基地,一亩地年收入有近10万元,他们强在有自己的品牌,蔬菜供应的是香港高档超市,一盒一盒地卖。我们基地产出的蔬菜还没有自己的品牌,供应的是香港批发商,只能一箱一箱地卖。”不过,张峰耀并不安于现状,正计划打造自己的蔬菜品牌:“将来也要去粤港澳市场,一盒一盒地卖蔬菜!”

张峰耀的“雄心”并不只停在口头上。今年,公司已启动蔬菜生产、加工、销售全产业链建设。蔬菜加工、蔬菜交易集散中心、电商直播间等正在紧锣密鼓筹建中。

【记者手记】

为新时代“菜农”点赞

采访永益农业开发有限公司,记者感慨,普通的蔬菜种好并不容易,新时代的“菜农”也不好当。

记者印象中的菜农,起早贪黑,面朝黄土背朝天,一身汗一身泥。一年几千万元的销售收入、几百万元的利润,更是与“种菜”不沾边。

但90后张峰耀刷新了记者对“菜农”的认知。土壤、农作物,营销、品牌,物联网、智慧农业……他不但滔滔不绝地与记者聊“种菜”,“信息茧房”“产品社交价值”等当下时髦的概念也张口就来,展示了“新农人”的自信、阳光、专业与激情。可以说,“张峰耀们”就是中国现代农业的未来,他们以自己的行动,对“明天谁来种地、谁来从事农业”,自豪地作了精彩回答。

以前人们常开玩笑,“不好好读书,只能回乡当农民”。今天看来,这种打趣已过时了,“不好好读书,就当不好新时代的农民”。

标签:

广告

X 关闭

广告

X 关闭